「不要吃食品,要吃食物」是一種迷思?

我要複製連結
 我要收藏
2021.09.08

食安法規定,「食品」一詞指的是「供人飲食或咀嚼之產品及其原料」,在法規中並沒有「食物」這個名詞,舉凡農產品、餐廳料理,只要是供人飲食的產品及其原料,所有吃的喝的皆統稱為「食品」。

正確了解「加工食品」的定義

大家常說「要吃食物、不要吃加工食品」,是因為不了解「加工食品」的定義。食品有三個層級:農產品、餐飲、加工食品。其實,從農產品到餐飲料理,經過蒸煮炒炸加上醬油等調味料,已經是一種「加工」,把餐飲半成品經過加工處理,變成可以常溫保存或遠距流通的食品,就是常見的加工食品。

食品加工後才能更衛生安全

早在西元前2,500至6,000年,人們就已經知道要利用天然的冰、鹽、甜味來為食材加工,可使食材免於變質,避免食物中毒,同時增添風味。近代隨著科技發展,更加重視衛生安全,從追求飽食、美食,演變成注重健康和安全性。大多數食品採用的加工方法,皆合乎法規標準,例如:透過常壓殺菌製成罐頭、低溫冷藏冷凍、乾燥降低水活性、乳酸發酵、鹽漬、糖漬、煙燻……等,都是增加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常見作法。

加工食品方便保存,疫情期間銷售成長高

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,除了好保存外,營養也較不會隨時間流失,因此在颱風天、或防疫隔離時,加工食品反能夠成為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選擇,《遠見雜誌》報導,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,銷售成長最多的前三名食品,分別是魚類水產罐頭、冷凍水產食品、肉乾及果乾等脫水食品,可見加工食品方便保存的特色,在疫情下備受大眾青睞。

六大類食物均衡吃,加工食品也能為健康加分

外食族想要追求健康,不能只把日常飲食分為「加工」和「未加工」兩類,而應該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,把食物分成「水果、蔬菜、全榖雜糧、豆魚蛋肉、乳品、油脂和堅果種子」六大類,而且均衡去吃六大類食物,才是真正為健康加分!

使用 line 分享
使用 facebook 分享